06 September 2016

人格分析工作坊

人大到某個年紀,對世界有些經驗及看法之後,會開始審視自己的定位。到底「我」是甚麼呢?玄的不談,說實在的。譬如說,要找工作,「我」對甚麼有興趣,「我」的性格又適合做甚麼呢?其實,「我」對「自己」有幾清楚呢?閒談時發現,原來很多朋友都很迷茫,越重視的越迷茫。

網上流傳不少人格測驗,九型人格甚麼甚麼,click click click 填完一份問卷得出一個結果和一段像看星座書般的介紹,「哦」,看完之後又怎樣?姑勿論你是否相信人格分析這玩意,今次這篇分享一些 MBTI 的經驗,有幾點非常值得討論。我知道學術上 MBTI 有不足及備受爭議的地方,所以如果有讀心理學的朋友有糾正或補充的話,無任歡迎。

MBT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是一種在學界及職場頗受歡迎的性格分類法,參加者要填一份問卷,答案會產生四項評分,這四項評分會將參加者的性格在四個範疇中歸類,這四個範疇都是連續的光譜。譬如說,第一個範疇是內向/外向之分,如果內向的分數超過外向的分數的話,那你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最後會得到一個四個字母的類別,例如 ISFJ、ENTP 之類的,及一段介紹。所以,籠統的說,這個測驗將人分為 2x2x2x2 = 16 種人格。當然,參加者亦有權在四項都踩界。

如果你上網搜尋這些類別的話,有好幾個網頁會詳細介紹每一種人格的特色,例如工作態度是甚麼、戀愛觀是甚麼、性生活喜好又是甚麼等等,比看星座書有多一點科學基礎。但那四個字母又代表甚麼呢?做 MBTI 又學到甚麼呢?以下是一些點滴。

-----

第一次接觸 MBTI 是十多年前。中學時有溝通技巧班,每位同學都要選一個題目在小組前用 PowerPoint 介紹。有位讀心理學的同學介紹 MBTI,內容好像很有趣但表現完全缺乏水準,不明所以,像我喜歡撩事鬥非的問題兒童於是就隨即聯絡駐校的註冊心理醫生,尋求專業意見。該名醫生是位慈祥的退休伯伯,難得有非奇難雜症的學生討論學術問題,就邀請我到他那個很有氣派、像《哈利波特》教授課室的「診室」做一次 MBTI(當時的中學是由舊城堡改建)。一開始當然要做一份二百條問題的問卷,之後得出四個字母,醫生侃侃而談介紹那四個字母的意思,十七歲的我完全聽不進腦,只記得最後他說:

「不錯呀,愛恩斯坦都是這個人格。」

「但依你所講,史太林與希特拉之類的獨裁者都是同一性格吧?」我問。

「唔……也許。但記住,那只不過是這個測驗告訴你天生屬於那一類性格的人。不要忘記,性格以外,你所選擇的態度對人生都很重要。」他笑著回答。

性格和修養是兩回事,那是我上關於 MBTI 的第一課。之後閒時都會見到醫生放狗,但 MBTI 就只當故事聽聽算了。

-----

大約十年後,大學的研究部門會定期舉辦 MBTI 工作坊,這類工作坊都是免費的,包午餐,而且可以用作籍口曠工一天,研究室的人都柴娃娃一同參加。又要做一份問卷,但今次的結果有些不同,我就問導師,他回答:

「當然啦,十七歲時你都未成熟,做 MBTI 也沒有意思,因為你根本未摸清楚自己的喜好,結果自然有出入。」

是嗎?作為一位讀科學的人,對於不能重複的結果自然有戒心,但姑且聽聽。導師重申,MBTI 只是告訴你你性格的天生偏好, 但後天亦可以培養出其他性格,就好像用右手寫字的人也可以訓練自己用左手寫字般,但未必自然。如是者,我們大約三十人就在這個工作坊內逐一研究每一個 MBTI 字母的意思。今趟學了不少人生觀。

-----

外向 (E - Extroversion) vs. 內向 (I - Introversion)

E 和 I 的分別在於「能量」的來源,並不是普遍指的「喜不喜歡與人談話」的那種外向和內向——一位「內向」的人也可以善於社交。外向的人傾向喜歡接觸外在的人和事去探求世界,內向的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發掘事物。

第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一群人在爭吵,我們的任務是要去調解。導師將 E- 和 I-type 的人分開,再細分成幾組,然後叫我們退庭商議,去找一個合適的調解方式。

結果極其有趣。E-type 的朋友差不多全部都從人出發,要由這些人的性格、處事方式又或者是「最緊要大家都好」的態度去息事寧人。I-type 的大都比較客觀,站後一步去研究事情的各種源頭因素,不留情面去找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哪怕最終是兩面不討好。

第一個實驗之後我們都覺得很神奇,而這與之後的一組有點相似。

-----

實感 (S - Sensing) vs. 直覺 (N - iNtuision)

這是一個「處理資訊」的分家。實感型的人喜歡用五官感受世界,充份了解當前的一件有形的事物,明白了,覺得安心了,才會去延伸去探索抽象的範疇。直覺型的人喜歡論調,喜歡談意義,喜歡用關聯去組識事情,所以就算事物未必成型,也可以產生意義。

第二個實驗比較簡單。兩幅畫,一幅是一盆花的寫生,另一幅是抽象畫,你會選哪一幅,又為何呢?結果又是出奇地黑白分明。S-type 的人都選寫生畫,因為那畫看上去很舒服、很有安全感,他們知道是甚麼。N-type 的人都選抽象畫,因為該畫看來有深度、有意義。

一個實驗就分析了藝術工作者壓根兒的問題,又是很神奇。

-----

情感 (F - Feeling) vs. 思考 (T - Thinking)

這是一個關於「作決定」的偏好,籠統的說就是隨心還是憑邏輯做人。F-type 的人喜歡用價值觀或個人的主觀感覺處事。T-type 的人比較抽離,用邏輯去分析及考慮事情結果及週邊影響,再辨是非。

第三個實驗有點奇怪,導師叫我們用想像力用二百字寫關於一條河的事。結果又是一面倒。F-type 的人很詳細寫河的感覺,有比喻、有事件發生、有故事性有畫面。T-type 的人寫下的都是形容詞,許多甚至不成句子,但求準確。

原來寫文的風格及方向與天生的性格有莫大關係。

-----

判斷 (J - Judging) vs. 理解 (P - Perceiving)

這是一個有關「生活模式」及「處世態度」的類別,據說亦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最多磨擦的類別。導師強調,這兩項與現今英文的 Judging 與 Perceiving 無關。J-type 的人生活要井然有序,做事要有 list of list of list 才令他們感到安心,所以他們都會準時完成工作,但因為太有(自己要求的)秩序而不太懂變通。P-type 的人喜歡隨遇而安和有彈性的生活,太多規律殺掉生命中的可能性,所以他們會左試試右玩玩,最後時時遲到及做時不跟規則,但途中有可能發現新事物。兩種人往往不咬弦。

第四個實驗是一條假設問題:下星期有一個很重要的大考試,突然有人給你一百萬去玩五天,你會不會去?我們要由 0% (絕對不會去)至 100% (一定會去)排一條直線,導師再抽幾個人問問。低百份比的人都是 J-type,認為風險太大,而且目前已計劃好要溫習,不能抽身,目標第一。另一邊的人都是 P-type,有位同學甚至說他會立刻收捨行李到機場等,船到橋頭一定會直,玩完再算云云。極端 J 和極端 P 的人最後果然熱烈議論起來,十分有趣。

大家對於生活中的快樂及安全感真不同。

-----

討論四大範疇之後,導師開始介紹字母之間的組合,S 加 T 是甚麼,N 加 F 又怎樣,危急情況下又會產生甚麼人格。由那個層面開始我覺得理論開始穿鑿附會,所以不會在此詳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維基找找。

最後一個實驗是一個小組任務,導師將不同人格的人盡量平均分配並分為五組。每一組人要在限時內用二百根飲管及十幾顆釘建一道橋,再在限時之後討論共事的情形。在一開始「人人平等」的情況下,有人很自然就擔當起領導及協調的角色,並分配工作;有人就站後一點,去研究橋的建構,要怎樣才可以承托橋身,橋面要怎樣放等等;像我之類的人就在一旁搞破壞,挑戰他們的理論。最後,只有我們一組成功搭了一道堅固的橋,並用餘下的飲管建了一個風車。其他組則有太多爭執,因為講道理與堅持價值觀的人硬碰硬,最終甚麼都做不了。

結論呢?參加者都是博士研究生,技術上大家都應該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但當任務變成集體活動時,這已經不只是能力上的問題。當前的挑戰講求共處的技巧,而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不同性格的人去擔當,才能確保社會的多樣性。沒有一種人格比另一種人格更高尚及正確,而處事方式更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要學懂將就及協調。例如說,社會主流覺得講求理性邏輯才能夠擔當「重要角色」,是「正確的處事方式」,但要一個事事講道理的人去做情緒輔導,又是否合適呢?性格錯配導致不達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但社會的各種慣例壓抑了不少社會需要的人格。

你也許不相信這類人格分析——我自己都是用聽故事的心態看待,但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得到不少啟發。待人接物是一種每一個人都要花很長時間,甚至一生,才參透到的技巧。黎明所說的沒有錯,「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清楚了解自己後,找到自己的定位後,才可以有把握去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可是世界並非只獨你一人,學懂自己後更加要學懂做一個「不是自己」的人,要學識去用極不自然、他人的方式看世界,才會去到《一代宗師》中宮若梅所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境界。

那也許是老生常談,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你有權選擇做一個我行我素的自私人,但固步自封、自我中心、不去考慮性格發展只會令人變得很幼稚,導師如是說。MBTI 不是完全絕對的真理,但上述的四個範疇給大家一個比較有科學性的指引去有系統地用不同的方式去看世界——及明白他人的思考及處事模式,這對科學研究至藝術鑒賞都很有用。希望讀到這段的你也嘗試用這些不自然及不舒服的方式看世界,萬物忽然變得非常有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