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September 2016

人生清單

這幾年,我很討厭看那些所謂 self-help 或者 motivational 的文章、書籍或電視節目。我總是覺得,由成功的人分享他們自己的成功故事,往往都顯得理所當然的漂亮,看畢之後感覺良好,世界突然充滿可能性,但很容易令人忘記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價值觀、經濟負擔等,寫下來的美好故事,其實是人生的金科玉律抑或只是時勢造的英雄呢?與其由他人告訴你怎樣去活怎樣去快樂,何不自己碰碰撞撞好好認識自己,再去有目標地打鑿自己的生存方式呢?你又有甚麼輸不起?當然,叫做 motivatonal 的文章,目的有可能只是為了令讀者對人生有多一點希望,我亦相信很多迷失或在尋找中的朋友都需要由他人傳來一份這類的安全感。如果這樣的文字就令人開朗一點的話,其實又沒有甚麼不可。只是我近年發覺我是極度討厭別人告訴我怎樣去活而已。

偏偏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其中一本書就是《心靈雞湯》,這本二十年前出版的經典--最最最原始的那本--結集了一百零一個短篇故事,由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故事到學習自愛的分享都有,其實是一本沒有甚麼定向的書,就好像是一百個《讀者文摘》的小故事般,對於喜歡看窩心生活小片段的朋友,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反而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張清單。清單上列出了作者一百二十七項他在人生中希望完成的事,而當中--二十年前--有很多項都已畫上剔號。前幾日我無意中在網上又再找到了這張清單,並發現原來這位作者是一名頗有名的探險家,三年前五月因癌病去世,終年八十八歲。多年後再一次看見這張清單,我想,他合上眼時應該無憾。

那是他的生命。

十幾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張清單時,我絕對覺得那是超現實的人生,並希望有一天可以好像他般完成那麼多非凡的目標,埋單計數時最少對自己有個交待,並不枉活過。今天再看,認識了自己多一點,我第一時間覺得我既不是探險家也不是讀人類學的,這一百二十七項他人的人生目標當中九成我大概也沒有興趣完成。那麼,如果我要認真寫下一張人生清單,我又想做甚麼呢?如果我要 back-date 一張十五歲的人生清單,當中又有甚麼呢?糟糕了,讀 motivational 的文章讀到陷入存在主義的危機,這好像是反效果。

如是者,我用準備晚餐的時間好好想了一頓。首先,我明白為何我沒有一張清單,因為那是性格使然。MBTI 分析大概會告訴你 J-type 的人最喜歡拿著一張清單辦事,那是他們自然的處事方式,亦最令他們得到安全感。相反 P-type 比較喜歡自由度,所以拿著一張清單做人其實多了一份無謂的壓力。我的確覺得,如果我十五歲就下定目標要在五十歲完成一系列的事,倒是有點為做而做,始終,人會變,月會圓,世界會轉,因為時移世易而改變了初衷,達不到目標,其實是「失敗」,抑或是成長了發覺人生中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奮鬥呢?J-type 的朋友相信會說一堆要堅持信念向夢想進發之類的說話,但就算甚麼性格都好,倘若你一個不小心搞大人家的肚要負家庭責任,那也不由得你去追尋那一百二十七樣夢想。

可是,如果我真的要寫清單的話又有甚麼呢?我由十多歲開始認真數了一遍。來到這個不容許幼稚但又算不上是成熟的年紀,來一次中期業績結算都是好事。我不是一個有大志的人,小時候那篇《我的志願》寫得很辛苦,所以我很羨慕那些十歲就立志要做醫生並真的當上醫生的同學,如果那不是家人的志願的話,我覺得他們很幸福。

我的志願大都抽象無形,都是圍繞學習及與知識有關的,因為知識令人很有滿足感。對於只要付費就完成的目標我興趣不大,費時費精神才得到的才夠奢侈,炫耀起來才夠鏗鏘,雖則我是個低調的人。會看這篇的朋友應該都知我喜歡累積知識再用知識發掘新奇另類的東西,而我要求極高及極度吹毛求疵所以水平一日未合格我都不會停。所以,我小時候的目標幾乎統統都是個人發展:我要說中文沒有懶音、說英文沒有中文口音、文化要達到某個深度、隨手拿起一份科學文章都要看得懂、學習外國語言、懂得深入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等等,我的清單很悶,而且在這個年紀回想起來,統統都只是基礎級的事情,然後呢?我的確是個沒有大志的人。但以個人發展來說,我也達到了一系列的目標,有些甚至超額完成,某程度上都算老懷安慰,亦需感恩。誰想到當初想行文學路線的我最終走去讀科學呢?生命很奇妙。重要的是,原來達標的滿足感很大,雖然那有可能要若干年後才發覺。

失敗了的目標又有很多。太多。我無暇抽身進修小提琴、沒有認真學習拉丁文、沒有去學騎術、因為聲音不好聽所以沒有學聲樂等等。但,人生就是要不斷作出取捨。你問我後悔嗎?Win some lose some,你不可能做世上所有事情,要做 A 就要放棄 B。Less is more,放棄令人得到更多,專心完成某幾樣最重要的事好過同時間開始一百樣目標而沒法完成任何一樣。唯一令我不忿的,就是我始終沒有學並演奏拉克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那是一樣我要做的事。

清算完十五歲的我,就要好好想一想現在的目標。隨了工作九至五,有甚麼我「想」做,有甚麼我「應該」做呢?人大了,隨了洞悉現實制肘之餘,對事情的「重要性」有新的體會。個人發展當然重要,但任憑你十八般武藝,張張刀張張利都好,你不去用這些技能都是枉然,新的目標不可以再抽象無形。即使找不到特定的目標,都要有一個大方向。

做甚麼才有意義及價值呢?對於心懷滿足的人來說,只要有一個簡單、健康、快樂的家庭,就已是一個大志,我爸爸和上一輩的人大部分如是說。因為上一輩的付出,我們這一輩才有機會、有空間、有和平、有技術、有健康去談現實生活以外的目標。所以,回饋上一代好、孕育下一代好,因「現實」而甘心回歸羊群、做金錢奴隸而放棄那一百二十七樣目標其實又不算一件憾事。個人主義掛帥的現代社會只會告訴你「放棄夢想」是一件醜陋的事,但不會歌頌那些平凡但祟高的目標,也許因為說起來不夠浪漫。不滿足令人有動力,不滿足也令人不快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可圈可點。其實,營役多年之後,上了軌道的人難得找到平衡點,有幾多人會有膽量及氣魄去將自己放回一個不安逸的位置去做新鮮事,有幾多個人會不厭倦不斷由零開始從基礎級學習,再爬到另一個範疇再由零開始再學習,不斷循環呢?

話雖如此,作為「既得利益者」但不好好利用青春及機會走遠些好像有點浪費。在我自己而言,完成了一系列個人發展之後,我新的人生清單有兩個大方向,一是要做一些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事,因為地球有太多問題,有時間的話可以另寫一篇詳談。二是要多做一點創作上的事,因為只有這樣,我才可以將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連成一線,令生命有意義,給自己一點存在感。具體是甚麼?哈哈,現在是默默耕耘的時間,不宜開太多空頭支票,所以我不會在此公開我的清單,但我可告訴你,我一定要學好《帕格尼尼狂想曲》,有一日,我會不顧一切挑戰最後那一段變奏。

有清單、有目標、明瞭現實的制肘,知道生命隨時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餘下的就是一個時間管理和資源調配的問題。沒有清單的人是一條鹹魚,有清單而不去執行的是一個懶人。說實在的,從來甚麼事都沒有捷徑,只有爛做。沒有嘗試過,與人無尤,不要怨天怨地。再說一次,人生就是要不斷作出取捨,但取捨的智慧呢,因人而異。希望大家活得快樂及有價值。

06 September 2016

人格分析工作坊

人大到某個年紀,對世界有些經驗及看法之後,會開始審視自己的定位。到底「我」是甚麼呢?玄的不談,說實在的。譬如說,要找工作,「我」對甚麼有興趣,「我」的性格又適合做甚麼呢?其實,「我」對「自己」有幾清楚呢?閒談時發現,原來很多朋友都很迷茫,越重視的越迷茫。

網上流傳不少人格測驗,九型人格甚麼甚麼,click click click 填完一份問卷得出一個結果和一段像看星座書般的介紹,「哦」,看完之後又怎樣?姑勿論你是否相信人格分析這玩意,今次這篇分享一些 MBTI 的經驗,有幾點非常值得討論。我知道學術上 MBTI 有不足及備受爭議的地方,所以如果有讀心理學的朋友有糾正或補充的話,無任歡迎。

MBT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是一種在學界及職場頗受歡迎的性格分類法,參加者要填一份問卷,答案會產生四項評分,這四項評分會將參加者的性格在四個範疇中歸類,這四個範疇都是連續的光譜。譬如說,第一個範疇是內向/外向之分,如果內向的分數超過外向的分數的話,那你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最後會得到一個四個字母的類別,例如 ISFJ、ENTP 之類的,及一段介紹。所以,籠統的說,這個測驗將人分為 2x2x2x2 = 16 種人格。當然,參加者亦有權在四項都踩界。

如果你上網搜尋這些類別的話,有好幾個網頁會詳細介紹每一種人格的特色,例如工作態度是甚麼、戀愛觀是甚麼、性生活喜好又是甚麼等等,比看星座書有多一點科學基礎。但那四個字母又代表甚麼呢?做 MBTI 又學到甚麼呢?以下是一些點滴。

-----

第一次接觸 MBTI 是十多年前。中學時有溝通技巧班,每位同學都要選一個題目在小組前用 PowerPoint 介紹。有位讀心理學的同學介紹 MBTI,內容好像很有趣但表現完全缺乏水準,不明所以,像我喜歡撩事鬥非的問題兒童於是就隨即聯絡駐校的註冊心理醫生,尋求專業意見。該名醫生是位慈祥的退休伯伯,難得有非奇難雜症的學生討論學術問題,就邀請我到他那個很有氣派、像《哈利波特》教授課室的「診室」做一次 MBTI(當時的中學是由舊城堡改建)。一開始當然要做一份二百條問題的問卷,之後得出四個字母,醫生侃侃而談介紹那四個字母的意思,十七歲的我完全聽不進腦,只記得最後他說:

「不錯呀,愛恩斯坦都是這個人格。」

「但依你所講,史太林與希特拉之類的獨裁者都是同一性格吧?」我問。

「唔……也許。但記住,那只不過是這個測驗告訴你天生屬於那一類性格的人。不要忘記,性格以外,你所選擇的態度對人生都很重要。」他笑著回答。

性格和修養是兩回事,那是我上關於 MBTI 的第一課。之後閒時都會見到醫生放狗,但 MBTI 就只當故事聽聽算了。

-----

大約十年後,大學的研究部門會定期舉辦 MBTI 工作坊,這類工作坊都是免費的,包午餐,而且可以用作籍口曠工一天,研究室的人都柴娃娃一同參加。又要做一份問卷,但今次的結果有些不同,我就問導師,他回答:

「當然啦,十七歲時你都未成熟,做 MBTI 也沒有意思,因為你根本未摸清楚自己的喜好,結果自然有出入。」

是嗎?作為一位讀科學的人,對於不能重複的結果自然有戒心,但姑且聽聽。導師重申,MBTI 只是告訴你你性格的天生偏好, 但後天亦可以培養出其他性格,就好像用右手寫字的人也可以訓練自己用左手寫字般,但未必自然。如是者,我們大約三十人就在這個工作坊內逐一研究每一個 MBTI 字母的意思。今趟學了不少人生觀。

-----

外向 (E - Extroversion) vs. 內向 (I - Introversion)

E 和 I 的分別在於「能量」的來源,並不是普遍指的「喜不喜歡與人談話」的那種外向和內向——一位「內向」的人也可以善於社交。外向的人傾向喜歡接觸外在的人和事去探求世界,內向的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發掘事物。

第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一群人在爭吵,我們的任務是要去調解。導師將 E- 和 I-type 的人分開,再細分成幾組,然後叫我們退庭商議,去找一個合適的調解方式。

結果極其有趣。E-type 的朋友差不多全部都從人出發,要由這些人的性格、處事方式又或者是「最緊要大家都好」的態度去息事寧人。I-type 的大都比較客觀,站後一步去研究事情的各種源頭因素,不留情面去找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哪怕最終是兩面不討好。

第一個實驗之後我們都覺得很神奇,而這與之後的一組有點相似。

-----

實感 (S - Sensing) vs. 直覺 (N - iNtuision)

這是一個「處理資訊」的分家。實感型的人喜歡用五官感受世界,充份了解當前的一件有形的事物,明白了,覺得安心了,才會去延伸去探索抽象的範疇。直覺型的人喜歡論調,喜歡談意義,喜歡用關聯去組識事情,所以就算事物未必成型,也可以產生意義。

第二個實驗比較簡單。兩幅畫,一幅是一盆花的寫生,另一幅是抽象畫,你會選哪一幅,又為何呢?結果又是出奇地黑白分明。S-type 的人都選寫生畫,因為那畫看上去很舒服、很有安全感,他們知道是甚麼。N-type 的人都選抽象畫,因為該畫看來有深度、有意義。

一個實驗就分析了藝術工作者壓根兒的問題,又是很神奇。

-----

情感 (F - Feeling) vs. 思考 (T - Thinking)

這是一個關於「作決定」的偏好,籠統的說就是隨心還是憑邏輯做人。F-type 的人喜歡用價值觀或個人的主觀感覺處事。T-type 的人比較抽離,用邏輯去分析及考慮事情結果及週邊影響,再辨是非。

第三個實驗有點奇怪,導師叫我們用想像力用二百字寫關於一條河的事。結果又是一面倒。F-type 的人很詳細寫河的感覺,有比喻、有事件發生、有故事性有畫面。T-type 的人寫下的都是形容詞,許多甚至不成句子,但求準確。

原來寫文的風格及方向與天生的性格有莫大關係。

-----

判斷 (J - Judging) vs. 理解 (P - Perceiving)

這是一個有關「生活模式」及「處世態度」的類別,據說亦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最多磨擦的類別。導師強調,這兩項與現今英文的 Judging 與 Perceiving 無關。J-type 的人生活要井然有序,做事要有 list of list of list 才令他們感到安心,所以他們都會準時完成工作,但因為太有(自己要求的)秩序而不太懂變通。P-type 的人喜歡隨遇而安和有彈性的生活,太多規律殺掉生命中的可能性,所以他們會左試試右玩玩,最後時時遲到及做時不跟規則,但途中有可能發現新事物。兩種人往往不咬弦。

第四個實驗是一條假設問題:下星期有一個很重要的大考試,突然有人給你一百萬去玩五天,你會不會去?我們要由 0% (絕對不會去)至 100% (一定會去)排一條直線,導師再抽幾個人問問。低百份比的人都是 J-type,認為風險太大,而且目前已計劃好要溫習,不能抽身,目標第一。另一邊的人都是 P-type,有位同學甚至說他會立刻收捨行李到機場等,船到橋頭一定會直,玩完再算云云。極端 J 和極端 P 的人最後果然熱烈議論起來,十分有趣。

大家對於生活中的快樂及安全感真不同。

-----

討論四大範疇之後,導師開始介紹字母之間的組合,S 加 T 是甚麼,N 加 F 又怎樣,危急情況下又會產生甚麼人格。由那個層面開始我覺得理論開始穿鑿附會,所以不會在此詳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維基找找。

最後一個實驗是一個小組任務,導師將不同人格的人盡量平均分配並分為五組。每一組人要在限時內用二百根飲管及十幾顆釘建一道橋,再在限時之後討論共事的情形。在一開始「人人平等」的情況下,有人很自然就擔當起領導及協調的角色,並分配工作;有人就站後一點,去研究橋的建構,要怎樣才可以承托橋身,橋面要怎樣放等等;像我之類的人就在一旁搞破壞,挑戰他們的理論。最後,只有我們一組成功搭了一道堅固的橋,並用餘下的飲管建了一個風車。其他組則有太多爭執,因為講道理與堅持價值觀的人硬碰硬,最終甚麼都做不了。

結論呢?參加者都是博士研究生,技術上大家都應該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但當任務變成集體活動時,這已經不只是能力上的問題。當前的挑戰講求共處的技巧,而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不同性格的人去擔當,才能確保社會的多樣性。沒有一種人格比另一種人格更高尚及正確,而處事方式更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要學懂將就及協調。例如說,社會主流覺得講求理性邏輯才能夠擔當「重要角色」,是「正確的處事方式」,但要一個事事講道理的人去做情緒輔導,又是否合適呢?性格錯配導致不達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但社會的各種慣例壓抑了不少社會需要的人格。

你也許不相信這類人格分析——我自己都是用聽故事的心態看待,但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得到不少啟發。待人接物是一種每一個人都要花很長時間,甚至一生,才參透到的技巧。黎明所說的沒有錯,「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清楚了解自己後,找到自己的定位後,才可以有把握去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可是世界並非只獨你一人,學懂自己後更加要學懂做一個「不是自己」的人,要學識去用極不自然、他人的方式看世界,才會去到《一代宗師》中宮若梅所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境界。

那也許是老生常談,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你有權選擇做一個我行我素的自私人,但固步自封、自我中心、不去考慮性格發展只會令人變得很幼稚,導師如是說。MBTI 不是完全絕對的真理,但上述的四個範疇給大家一個比較有科學性的指引去有系統地用不同的方式去看世界——及明白他人的思考及處事模式,這對科學研究至藝術鑒賞都很有用。希望讀到這段的你也嘗試用這些不自然及不舒服的方式看世界,萬物忽然變得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