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知何時開始,我已再沒有為每一年立下甚麼目標。2013 年,我心目中其實有很多東西想做,最大的目標,也就是要完成博士論文,其他的,有些達到,有些嘗試了但事與願違,但嘗試過,又沒有甚麼好後悔。
因為寫一份論文,我在香港逗留了很多個月。十年來第一次在香港過農曆新年原來是這麼開心,拜年、行花市,在香港做最普通的事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亦因為這樣,我有機會在節日以外的時間重新感受一下香港的生活,去了很多平時很少去的地方,一些港鐵這個霸權和遊客還未碰到的區分,記起了這個城市的活力和各種久違了的人情味。我記起了當年被我頭也不回地離棄的各種感覺,2013 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好像從 Y2K 重新出發,意外地過了第二次青春。我開始拿起電話主動聯絡很久沒見的朋友們,朋友們也主動聯絡我,從結束的地方再開始,喝杯咖啡談談近況,處境都變,但情懷未變。2013 年我意識到其實是傲慢的我一直離棄了這個世界,世界一直沒有離棄我。2014 年,我更需要去擁抱各人和事。
2013 年年初其實很惱人,論文不易寫,也寫得很慢,身邊的人在各方面都很奪目耀眼,所以一直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斷徘徊和掙扎在得到和失去之間。三月中有一天,不知道是絕地反擊還是浴火重生,第二次青春令我充滿幹勁,按下了腦中的一個掣,狠狠地一次過寫下論文的一大部分,適當的為自己據理力爭,不留情面地宣洩心底不滿,彷彿多年來磨平了的稜角又再一次長出來了一樣。年中用一場演奏會告別劍橋,心態也需要調整一下吧。
這股衝勁,源於學懂了欣賞自己。欣賞自己,並不是指要自滿,要用自己和人比較,而是學懂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看不起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價值和目標後,就可以放膽去衝、放膽去試。第二次青春,知道有甚麼可以做有甚麼不可以做,為生命重新注入自由和信心,2013 年的確快樂了很多。
2013 年真的不枉過,縱然有一點自找的缺陷。但如果 2013 年是完美的話,我又可以用甚麼心情去迎接精彩的 2014 呢?祝大家新年快樂,希望你也活得精彩和有衝勁,及健康平安。
30 December 2013
29 December 2013
三萬呎高空的溫暖聖誕
今年聖誕節,英國受暴風雨侵襲,交通嚴重受阻。原本計劃好二十三日晚從希斯路機場飛回香港,平安夜平安降落福地,最後卻在機場熬了一夜。
其實出門口時,天氣並不壞,到了機場也只是有一點雨。但機場保安突然被收緊,差不多所有旅客都被翻遍手提行李檢驗,三個人都可以搜上二十分鐘半小時,航班也因旅客未全部上機而遭延誤。當飛機最終到達跑道時,風勢和雨突然變得非常猛烈,機場所有航班被逼暫時停飛。等了一小時,又再等多一小時,再等多一小時後機長說不能在跑道上白燒燃料而要將飛機駛回停機坪,豈料風勢大到連機場的接駁橋都被吹毀,更不用談下機了。之後的兩小時,吃了飛機餐,看了一點《Last Night of the Proms》,也只有等。
下機後,由於航班是被「延誤」而非被「取消」,亦正值凌晨三時,沒有人知道怎麼做,也不知道甚麼將會發生,地勤人員也愛莫能助。由於情況不斷轉變,沒有人敢離開機場,只好在離境大堂睡一晩等候消息。之後的五小時,也只有排著隊等航空公司安排。此時此刻,有很多人鼓噪,有老人投訴沒有熱水服藥,有人不知所措到失控大哭,鄰近的印度航班被直接取消而有人起哄。
也許我的十二月本身已有不少不如意的事,早已去到一個多一件麻煩事都不算多的地步,我已沒有心情和耐性去感到任何不開心或憤怒,也搞不清這到底又是抑鬱症還是其實我早已練成化境可以隨時冷眼看這世界。買了一杯茶、一份三文治,我坐在咖啡店看看新聞上上社交網絡,就像一個毫無靈魂的人般虛度光陰。新的登機證發出後,又要等上九小時,坐著看看眾生相,小睡一會,吃一點甚麼的,一天半天其實不算難捱。或者我早就對甚麼都沒期望,所以也沒有失望的反差。
平安夜夜晚,飛機終於可以起飛,乘客們都拍手歡呼。吃過只有平安夜才吃到的飛機聖誕餐,睡了一會,回過意識後我用抽離的心態回望之前二十四小時的事。在過去的一天裏,我不斷收到打氣的說話,有朋友說要和我一直 Whatsapp 解悶,有朋友問我過關了沒,可以一同吃聖誕午飯,有朋友傳送容祖兒演唱會的現場片段給我看,有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催我回港,就算再簡單的問候,在此情此境都來得特別窩心。在三萬呎的高空,外面很冷,機艙很黑,看著身邊只會維持二十四小時的點頭之交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享受著一刻奢侈的平靜,想著資訊科技帶來的各種訊息,一個人的旅途也很溫暖,這個平安夜我們都平安。
作為一個慣性地鐵石心腸的人,這個聖誕節來得特別感動。或者我在這天學懂了寒喧問暖的重要性,或者我在這天學會了要去主動開口關懷身邊的人,更重要的,我覺得或者我下一次再活到心灰意冷的時候,我會選擇想起這一天,原來我沒有被世界遺棄,而我也不可以遺棄我的家人朋友們。
謝謝大家給了我一份最好的聖誕禮物,有了你們我的十二月其實一點也不差,而我也希望各位每一天都平安快樂。
其實出門口時,天氣並不壞,到了機場也只是有一點雨。但機場保安突然被收緊,差不多所有旅客都被翻遍手提行李檢驗,三個人都可以搜上二十分鐘半小時,航班也因旅客未全部上機而遭延誤。當飛機最終到達跑道時,風勢和雨突然變得非常猛烈,機場所有航班被逼暫時停飛。等了一小時,又再等多一小時,再等多一小時後機長說不能在跑道上白燒燃料而要將飛機駛回停機坪,豈料風勢大到連機場的接駁橋都被吹毀,更不用談下機了。之後的兩小時,吃了飛機餐,看了一點《Last Night of the Proms》,也只有等。
下機後,由於航班是被「延誤」而非被「取消」,亦正值凌晨三時,沒有人知道怎麼做,也不知道甚麼將會發生,地勤人員也愛莫能助。由於情況不斷轉變,沒有人敢離開機場,只好在離境大堂睡一晩等候消息。之後的五小時,也只有排著隊等航空公司安排。此時此刻,有很多人鼓噪,有老人投訴沒有熱水服藥,有人不知所措到失控大哭,鄰近的印度航班被直接取消而有人起哄。
也許我的十二月本身已有不少不如意的事,早已去到一個多一件麻煩事都不算多的地步,我已沒有心情和耐性去感到任何不開心或憤怒,也搞不清這到底又是抑鬱症還是其實我早已練成化境可以隨時冷眼看這世界。買了一杯茶、一份三文治,我坐在咖啡店看看新聞上上社交網絡,就像一個毫無靈魂的人般虛度光陰。新的登機證發出後,又要等上九小時,坐著看看眾生相,小睡一會,吃一點甚麼的,一天半天其實不算難捱。或者我早就對甚麼都沒期望,所以也沒有失望的反差。
平安夜夜晚,飛機終於可以起飛,乘客們都拍手歡呼。吃過只有平安夜才吃到的飛機聖誕餐,睡了一會,回過意識後我用抽離的心態回望之前二十四小時的事。在過去的一天裏,我不斷收到打氣的說話,有朋友說要和我一直 Whatsapp 解悶,有朋友問我過關了沒,可以一同吃聖誕午飯,有朋友傳送容祖兒演唱會的現場片段給我看,有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催我回港,就算再簡單的問候,在此情此境都來得特別窩心。在三萬呎的高空,外面很冷,機艙很黑,看著身邊只會維持二十四小時的點頭之交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享受著一刻奢侈的平靜,想著資訊科技帶來的各種訊息,一個人的旅途也很溫暖,這個平安夜我們都平安。
作為一個慣性地鐵石心腸的人,這個聖誕節來得特別感動。或者我在這天學懂了寒喧問暖的重要性,或者我在這天學會了要去主動開口關懷身邊的人,更重要的,我覺得或者我下一次再活到心灰意冷的時候,我會選擇想起這一天,原來我沒有被世界遺棄,而我也不可以遺棄我的家人朋友們。
謝謝大家給了我一份最好的聖誕禮物,有了你們我的十二月其實一點也不差,而我也希望各位每一天都平安快樂。
02 August 2013
流金歲月倒數時分(下)
今天我被召回實驗室談一點東西。星期五晚,推掉了一些即興的飯局,沒有甚麼好做,我買了一個飯盒一個人回到沒有人的飯堂在夕陽裏一個人吃。我想獨個兒回想一下我在這個化學部門花了的八個年頭。我經過八年前作為自然科學本科生一開始上堂的那個特大演講室,五百人早上九時在這裏聽數學課、一同走火警、之後一同在這裏考試的地方,走過地牢那些磁力共震,由作為本科生至到之後教學生做實驗都要用的機器,在這間房記起那位同學在那張桌做過甚麼,他或她又變成了甚麼人,在那時我又因睡過頭而錯過了甚麼重要的課堂,戰戰兢兢地又在某場合在甚麼重要的教授面前講述了甚麼。八年,很多東西都歷歷在目,但在夕陽的映照下再沒人性的科學地方都變成一幅文藝片的佈景圖,每一個在舊木桌上留下的咖啡杯印都成了一段流金歲月的印證,在這奇怪地浪漫的情景中離開是一道漂亮的罪。
時候還早,我決定拿住兩份自己的論文在街上慢慢走回家。八年來,我從沒有在劍橋踏過單車,所以每一段路我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行過的,也因此看到很多人忽略了的地方,亦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我回到自己的學院,重新行過第一至第四年行過的路,重回自己每一年住過的房間。在兩棟建築之間我不斷回想自己的轉變。
入大學前,我是一個享受孤芳自賞,喜歡不計後果探求世界的人。我離群、討厭庸俗、不喜歡有朋友。中學畢業的時候,我對自己的所有能力都很有信心。我在如日方中的世界裏輕輕的來到劍橋,也相信這是我們很普通的青春。奈何入大學後第一次回香港的那個聖誕節,一位很親的親人在完全沒有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離世,那種由高處跌下來的反差,老實說,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接受到。我不但失去了那普通的青春,失去了衝勁,對生命的無力感,對死亡的恐懼,我當時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方向,再沒有那積極探求世界的目標。在劍橋那只有八個星期的學季,任何事都令人窒息到不能停下來讓人思考。失去了一道信心的把柄,彷彿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權,追不上,只有順水而流。在黑暗深淵中,我只能草草的流水作業。慶幸的是,命運沒有把我帶到我不想去的地方,而這就是我劍橋生涯的開始。
在學院的走廊行著,我記起當時一班同學衝向飯堂吃飯的情景,很單純的。單純背後,其實我從來都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我當時的心境。我應該是在這時第一次患上抑鬱症,會害怕別人侵犯我的空間而不斷檢查門鎖窗鎖,又會害怕肚瀉而足不出戶,不斷想在各成功的同學中找到自己的前途定位,不斷想找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注腳點,越想越惆悵,越想越心慌。就是這樣,我第一次想到身份認同的問題。有了一個國際學府的學位,又怎麼樣?在各耀眼光芒的天之驕子中很容易就感到自卑,因為他們全部都好像很獨當一面,在各範疇中都好像成功到有無限的話語權,幾千條康莊大道任他們選似的。幾年後我才發現,那是因為我當時沒有性格和信心去像中學生般到處碰碰,而且隨遇而安不會帶你到新宇宙,只留在自己舒服的領域也不會令人成功。所以我決定由純化學走到量子力學,再由量子力學跳到生物化學。我用我的成績換取我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在功利主義的社會中很多人覺得我是一個白癡,但我自得其樂,完全值得。
第三年,我用達利的名畫《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為題搞了一場演奏會。其實,那不是一場演奏會,在我心中那是一場音樂追思會。那一晚,彈完最後一首作品後,我的靈魂像被釋放了一樣,生活好像重新開始過。由那一晚開始,我才有意識去開始認識劍橋這地方,慢慢地追回之前錯過的,可是第一批朋友也在這時開始畢業離去。行到學院的花園,我記起了那年我留在劍橋的夏天,聽著窗外的演員唸著莎士比亞看著蒲公英滿天飛,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劍橋很美,我開始有點不捨得。
第四年因為強行跳到生物化學而處處碰壁。我不懂得做最基本的實驗,不喜歡實驗室的人,不明白做研究的文化。那時是我第一次會在半夜突然醒來,有衝動想在凌晨四時走到街上大叫,要去找輔導服務的時候。成績不是最大的問題,但當一個人不斷否定自己的價值,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意義。科學是否適合我?如果是,選了生物化學又是否正確?如果不是,我又應該做甚麼?我的性格是有點不服輸,我不甘心隨便找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就算,反覆思量之後我發覺我是真正對化學和生物化學有興趣的,真正想做研究的,真正想將書本學到的理論實踐的,而劍橋是研究這科最好的地方,所以就算百感交集我都選擇了留下來,而一留我就留多了四年。
做研究生,這存在主義的問題每日都會找你,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研究的項目沒有真正的興趣的話,請不要行這條路。我的研究監督是個很特別的人,他會全心全意走到最前線用幾個小時教學生做實驗,是他不斷提醒我科研不只是「有用」,而且有心的話更是「有趣」的,所以當我做十次實驗而十次都失敗的話,我還是會去試第十一次。在現今世界這樣單純地只憑好奇心去做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也許只有劍橋這個不現實的地方才有可能遇到。有一個支持你的監督很重要,因為讀一個博士學位不只是要學識做實驗或研究,而是要學懂去獨立地發掘問題和用批判性思考去解決它們,很多時要的不只是聰明,而是智慧,一個好的監督不應該只是叫學生去做特定的工作,而是應該在旁指導學生獨立研究再加適當的評語,這像是簡單的道理其實很多監督都做不到。我從我的監督身上學到不少終身受用的軟性技能,我很感恩。他是一個不跟遊戲規則玩的人,這大概是物以類聚吧。
但就算外在的配套有多完善,說實在的,都一定有萬念俱灰的時候。三年多來不斷做同一樣研究,每一個月都會遇到新的樽頸位,看不見盡頭,看不見前途。這不只是研究成不成功和自我肯定的問題,而是很多直接影響到人生的關鍵決擇。簡單的說,要有資金去做研究工作就要不斷發佈研究成果,這樣就可以讓你繼續做前景、收入和仕途都不明朗的研究工作。這是學術界的潛規則,那你又有沒有足夠的興趣、決心和其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實生活顧慮去留在學術界呢?如果要留的話現在可以做甚麼?每兩至三年又再報一次工、轉一次地方,這樣的生活又是否值得任何人去將青春和家庭生活也奉上?我的理想又是否太理想?這不是劍橋的問題,只是我在劍橋經歷過罷了。
我比較幸運,因為我一開始已經決定不會留在學術界,但都要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對我自己的生命有熱誠。就在這時,我發覺全能發展比專門發展重要,原來來到這個位置我的思想和世界觀還非常狹窄。當你打開大門去見識和你截然不同的人的世界的時候,你會發覺這個世界很精彩。在劍橋碩士和博士的圈子中我不斷碰到有趣的人,而文科的人說的故事和工作往往比理科的人精彩。我碰到讀十二世紀西班牙古典音樂的人,也聽過一位前特工的故事,那位美國工程教授又為甚麼放棄一切孑然一身走去中國西北做歷史研究,就算是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不同的背景也有非常不同的心態,細心聆聽,這幾年來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少,而透過他們我才知道劍橋其實是一個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走去上經濟、國際關係和心理學的課堂我才開始發現,人生在世,我對這世界的發展和現有的問題統統不知,但統統都有興趣。八年的理科生涯原來最欠缺的是「人文」的一環,我想這應該是我下一個目標。
走著走著走到十一時,我一個人霸佔了整個學院的後花園。抬頭一看,我看到八年來最美麗的星空。我心血來潮對天上的人說了一些話,我想如果他看到現在的我有多好呢,但八年來我也學懂了不去問太多無謂的如果。我凝視著天空,感謝上天的保佑和慶幸自己的堅持而來到這裏做了一件身邊的人都會感到驕傲的事。與此同時,我也想起我中學因交通意外而現在全身插滿鐵枝、長坐輪椅的化學老師,是她不斷挑戰和發掘我對化學的興趣,不斷令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方向,是她教導我們選科時不要只是選自己有興趣的,更重要的是要走一條對自己人生有關的路。生命先決,而我選這科都是因為我看到了化學對生活和生命的影響力,其實科學從來都不是我最擅長的一科。九年前我狂妄自大的在大學申請表中說我要「用量子力學做生物化學研究」,這位老師從來沒有質疑過我。今天,我可以告訴她,這就是我的研究項目。這一天,我高舉著我那兩份已被批改的論文,我知道,我不只做了一件無悔的事,我還要讓關心我的人知道,因為他(她)們,我現在是超額完成,我很感謝他們。
回看起來,這八年不算是崎嶇,但也不是平坦。各種快樂和難堪,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有經歷過才算活過,所以從來生命都是盪氣迴腸的,這秋天的童話的最終章,我在倒數時分終於想得通。離開一個地方時不捨得只是因為怕忘記,但忘記劍橋是絕不可能的事,因為這流金歲月一早已是刻骨銘心。我想了又想,我已經決定不會告別西天的雲彩,因為我知道,這個景象永遠不會不存在。生命先決,我現在要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時候還早,我決定拿住兩份自己的論文在街上慢慢走回家。八年來,我從沒有在劍橋踏過單車,所以每一段路我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行過的,也因此看到很多人忽略了的地方,亦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我回到自己的學院,重新行過第一至第四年行過的路,重回自己每一年住過的房間。在兩棟建築之間我不斷回想自己的轉變。
入大學前,我是一個享受孤芳自賞,喜歡不計後果探求世界的人。我離群、討厭庸俗、不喜歡有朋友。中學畢業的時候,我對自己的所有能力都很有信心。我在如日方中的世界裏輕輕的來到劍橋,也相信這是我們很普通的青春。奈何入大學後第一次回香港的那個聖誕節,一位很親的親人在完全沒有先兆的情況下突然離世,那種由高處跌下來的反差,老實說,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接受到。我不但失去了那普通的青春,失去了衝勁,對生命的無力感,對死亡的恐懼,我當時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方向,再沒有那積極探求世界的目標。在劍橋那只有八個星期的學季,任何事都令人窒息到不能停下來讓人思考。失去了一道信心的把柄,彷彿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權,追不上,只有順水而流。在黑暗深淵中,我只能草草的流水作業。慶幸的是,命運沒有把我帶到我不想去的地方,而這就是我劍橋生涯的開始。
在學院的走廊行著,我記起當時一班同學衝向飯堂吃飯的情景,很單純的。單純背後,其實我從來都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我當時的心境。我應該是在這時第一次患上抑鬱症,會害怕別人侵犯我的空間而不斷檢查門鎖窗鎖,又會害怕肚瀉而足不出戶,不斷想在各成功的同學中找到自己的前途定位,不斷想找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注腳點,越想越惆悵,越想越心慌。就是這樣,我第一次想到身份認同的問題。有了一個國際學府的學位,又怎麼樣?在各耀眼光芒的天之驕子中很容易就感到自卑,因為他們全部都好像很獨當一面,在各範疇中都好像成功到有無限的話語權,幾千條康莊大道任他們選似的。幾年後我才發現,那是因為我當時沒有性格和信心去像中學生般到處碰碰,而且隨遇而安不會帶你到新宇宙,只留在自己舒服的領域也不會令人成功。所以我決定由純化學走到量子力學,再由量子力學跳到生物化學。我用我的成績換取我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在功利主義的社會中很多人覺得我是一個白癡,但我自得其樂,完全值得。
第三年,我用達利的名畫《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為題搞了一場演奏會。其實,那不是一場演奏會,在我心中那是一場音樂追思會。那一晚,彈完最後一首作品後,我的靈魂像被釋放了一樣,生活好像重新開始過。由那一晚開始,我才有意識去開始認識劍橋這地方,慢慢地追回之前錯過的,可是第一批朋友也在這時開始畢業離去。行到學院的花園,我記起了那年我留在劍橋的夏天,聽著窗外的演員唸著莎士比亞看著蒲公英滿天飛,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劍橋很美,我開始有點不捨得。
第四年因為強行跳到生物化學而處處碰壁。我不懂得做最基本的實驗,不喜歡實驗室的人,不明白做研究的文化。那時是我第一次會在半夜突然醒來,有衝動想在凌晨四時走到街上大叫,要去找輔導服務的時候。成績不是最大的問題,但當一個人不斷否定自己的價值,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意義。科學是否適合我?如果是,選了生物化學又是否正確?如果不是,我又應該做甚麼?我的性格是有點不服輸,我不甘心隨便找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就算,反覆思量之後我發覺我是真正對化學和生物化學有興趣的,真正想做研究的,真正想將書本學到的理論實踐的,而劍橋是研究這科最好的地方,所以就算百感交集我都選擇了留下來,而一留我就留多了四年。
做研究生,這存在主義的問題每日都會找你,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研究的項目沒有真正的興趣的話,請不要行這條路。我的研究監督是個很特別的人,他會全心全意走到最前線用幾個小時教學生做實驗,是他不斷提醒我科研不只是「有用」,而且有心的話更是「有趣」的,所以當我做十次實驗而十次都失敗的話,我還是會去試第十一次。在現今世界這樣單純地只憑好奇心去做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也許只有劍橋這個不現實的地方才有可能遇到。有一個支持你的監督很重要,因為讀一個博士學位不只是要學識做實驗或研究,而是要學懂去獨立地發掘問題和用批判性思考去解決它們,很多時要的不只是聰明,而是智慧,一個好的監督不應該只是叫學生去做特定的工作,而是應該在旁指導學生獨立研究再加適當的評語,這像是簡單的道理其實很多監督都做不到。我從我的監督身上學到不少終身受用的軟性技能,我很感恩。他是一個不跟遊戲規則玩的人,這大概是物以類聚吧。
但就算外在的配套有多完善,說實在的,都一定有萬念俱灰的時候。三年多來不斷做同一樣研究,每一個月都會遇到新的樽頸位,看不見盡頭,看不見前途。這不只是研究成不成功和自我肯定的問題,而是很多直接影響到人生的關鍵決擇。簡單的說,要有資金去做研究工作就要不斷發佈研究成果,這樣就可以讓你繼續做前景、收入和仕途都不明朗的研究工作。這是學術界的潛規則,那你又有沒有足夠的興趣、決心和其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現實生活顧慮去留在學術界呢?如果要留的話現在可以做甚麼?每兩至三年又再報一次工、轉一次地方,這樣的生活又是否值得任何人去將青春和家庭生活也奉上?我的理想又是否太理想?這不是劍橋的問題,只是我在劍橋經歷過罷了。
我比較幸運,因為我一開始已經決定不會留在學術界,但都要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對我自己的生命有熱誠。就在這時,我發覺全能發展比專門發展重要,原來來到這個位置我的思想和世界觀還非常狹窄。當你打開大門去見識和你截然不同的人的世界的時候,你會發覺這個世界很精彩。在劍橋碩士和博士的圈子中我不斷碰到有趣的人,而文科的人說的故事和工作往往比理科的人精彩。我碰到讀十二世紀西班牙古典音樂的人,也聽過一位前特工的故事,那位美國工程教授又為甚麼放棄一切孑然一身走去中國西北做歷史研究,就算是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不同的背景也有非常不同的心態,細心聆聽,這幾年來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不少,而透過他們我才知道劍橋其實是一個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走去上經濟、國際關係和心理學的課堂我才開始發現,人生在世,我對這世界的發展和現有的問題統統不知,但統統都有興趣。八年的理科生涯原來最欠缺的是「人文」的一環,我想這應該是我下一個目標。
走著走著走到十一時,我一個人霸佔了整個學院的後花園。抬頭一看,我看到八年來最美麗的星空。我心血來潮對天上的人說了一些話,我想如果他看到現在的我有多好呢,但八年來我也學懂了不去問太多無謂的如果。我凝視著天空,感謝上天的保佑和慶幸自己的堅持而來到這裏做了一件身邊的人都會感到驕傲的事。與此同時,我也想起我中學因交通意外而現在全身插滿鐵枝、長坐輪椅的化學老師,是她不斷挑戰和發掘我對化學的興趣,不斷令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方向,是她教導我們選科時不要只是選自己有興趣的,更重要的是要走一條對自己人生有關的路。生命先決,而我選這科都是因為我看到了化學對生活和生命的影響力,其實科學從來都不是我最擅長的一科。九年前我狂妄自大的在大學申請表中說我要「用量子力學做生物化學研究」,這位老師從來沒有質疑過我。今天,我可以告訴她,這就是我的研究項目。這一天,我高舉著我那兩份已被批改的論文,我知道,我不只做了一件無悔的事,我還要讓關心我的人知道,因為他(她)們,我現在是超額完成,我很感謝他們。
回看起來,這八年不算是崎嶇,但也不是平坦。各種快樂和難堪,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有經歷過才算活過,所以從來生命都是盪氣迴腸的,這秋天的童話的最終章,我在倒數時分終於想得通。離開一個地方時不捨得只是因為怕忘記,但忘記劍橋是絕不可能的事,因為這流金歲月一早已是刻骨銘心。我想了又想,我已經決定不會告別西天的雲彩,因為我知道,這個景象永遠不會不存在。生命先決,我現在要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01 August 2013
流金歲月倒數時分(上)
擾攘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決定了下一年會去的地方,亦即是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將要正式離開劍橋。
自問不是情感氾濫的人,過份的離愁別緒確實也沒有。也許是四年前「離開」過一次吧,不同形式的再見,要說的,都在這裏說過,之前的「最後一次」都被之後的「最後一次」蓋過,要見的人也間中有見,又有甚麼不捨得?資訊科技謀殺了上世紀的浪漫,怪就怪現代人太聰明。
可是,新房子的租約就像一張官方的憑證,正正式式地為這八年的劍橋生涯翻轉了倒數的沙漏。霎時間,連去市中心的超級市場都隨時變成真正的「最後一次」。在還見陽光的夜晚走到街上閒逛,又會開始想到我在這裏曾經碰見霍金,在那裏弄哭過某人,一行人曾經在此笑著走過,還依稀記得對話內容是甚麼,其實一切都有點傻。對於離開,我突然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但就像生老病死,也沒有甚麼選擇。
悄悄告訴你,其實我一早已完成了秋天的童話的工作。賴著不走,大概是因為我不忿氣寫不出盪氣迴腸的最終章。的確,這八年淡淡的流過,沒有甚麼刻骨銘心肝腸寸斷的青蔥軼事,都算是一種幸福。所以我也打算輕輕的走了就算,無謂逼自己強流淚。
年初我用了四個月去重新認識和感受香港這個城市,回望一下自己的根,提醒我自己最初的計劃和目標,喚醒了心中劏房深處收藏著十幾年前對未來有很大憧憬而又少不更事的那個小伙子。我記起入劍橋前的我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蠻勁,對比現在又是甚麼磨平了當年的稜角。剛剛為論文寫了鳴謝的一欄,寫下了我才敢承認對我影響最深的其實是入大學前的啟蒙老師。在劍橋我的確遇到不少舉世天才和神奇的人,但對比中學的無名英雄,他們較像是助我完成和重新確定目標的人。沒有哪個比哪個重要,因為缺少了任何一人都不會造就了今天的我,但我會偏向覺得劍橋是一個令我錦上添花的地方。這朵花長了八年,經歷了不少風吹雨打、兩次抑鬱症、多次身份危機,仍然屹立不倒,有兩成是堅持、三成是奇蹟、一半是貴人。這樣看來,劍橋保佑了我。
之後這三個月我再一次刻意去感受劍橋,慢慢的看清楚一草一木。我發覺,在這八百歲的國際學府中我的存在比這裏的一磚一瓦的重要性還低。這也許是不必要的妄自菲薄,但活過這地方百分之一的歷史,就算一早已習慣了這裏的生活,怎樣都覺得不太屬於這個地方。行現代主義、慣性打破常規的我總是和這裏的傳統格格不入。我有我的樂趣,但我不是傳統的英國人,有天大的幸運經歷過這種文化,終需都要做回自己。
四年前我說我很抗拒要回到這地方,因為要回到離開過的地方總叫人有點人去樓空的孤單感。同學朋友分散世界各地而自己沒有真正走過,感覺就像被丟下了一樣。第二個四年,其實更令人感到空虛。做研究工作本身已是孤軍作戰,沒有人會像讀本科時明白你的難處,也沒有人會和你同舟共濟,那種週期性呼天不應的無奈感和看不見對岸的絕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更甚的是四年來見盡各種人來人往,有些有機會說再見,有些沒有。想認識很多新朋友,但得到越多又會隨時間失去越多。現在,認識的人差不多全部都離開了,應該都是時候轉換環境,去一個新的地方。
八年來,要做的都也做了,其實沒有太多不捨得。我要去的地方離劍橋不遠,要回來隨時可以回來。下個星期,我覺得我只會揮一揮手,告別天上寂寞的雲彩。下次回來,這個地方不會變,但心態一定不會一樣。我會懷念作為劍橋的一分子,和那個可以在學院後花園隨時閒逛的心境,但用遊客的身份回來,應該將會看到不一樣的美麗。
自問不是情感氾濫的人,過份的離愁別緒確實也沒有。也許是四年前「離開」過一次吧,不同形式的再見,要說的,都在這裏說過,之前的「最後一次」都被之後的「最後一次」蓋過,要見的人也間中有見,又有甚麼不捨得?資訊科技謀殺了上世紀的浪漫,怪就怪現代人太聰明。
可是,新房子的租約就像一張官方的憑證,正正式式地為這八年的劍橋生涯翻轉了倒數的沙漏。霎時間,連去市中心的超級市場都隨時變成真正的「最後一次」。在還見陽光的夜晚走到街上閒逛,又會開始想到我在這裏曾經碰見霍金,在那裏弄哭過某人,一行人曾經在此笑著走過,還依稀記得對話內容是甚麼,其實一切都有點傻。對於離開,我突然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但就像生老病死,也沒有甚麼選擇。
悄悄告訴你,其實我一早已完成了秋天的童話的工作。賴著不走,大概是因為我不忿氣寫不出盪氣迴腸的最終章。的確,這八年淡淡的流過,沒有甚麼刻骨銘心肝腸寸斷的青蔥軼事,都算是一種幸福。所以我也打算輕輕的走了就算,無謂逼自己強流淚。
年初我用了四個月去重新認識和感受香港這個城市,回望一下自己的根,提醒我自己最初的計劃和目標,喚醒了心中劏房深處收藏著十幾年前對未來有很大憧憬而又少不更事的那個小伙子。我記起入劍橋前的我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蠻勁,對比現在又是甚麼磨平了當年的稜角。剛剛為論文寫了鳴謝的一欄,寫下了我才敢承認對我影響最深的其實是入大學前的啟蒙老師。在劍橋我的確遇到不少舉世天才和神奇的人,但對比中學的無名英雄,他們較像是助我完成和重新確定目標的人。沒有哪個比哪個重要,因為缺少了任何一人都不會造就了今天的我,但我會偏向覺得劍橋是一個令我錦上添花的地方。這朵花長了八年,經歷了不少風吹雨打、兩次抑鬱症、多次身份危機,仍然屹立不倒,有兩成是堅持、三成是奇蹟、一半是貴人。這樣看來,劍橋保佑了我。
之後這三個月我再一次刻意去感受劍橋,慢慢的看清楚一草一木。我發覺,在這八百歲的國際學府中我的存在比這裏的一磚一瓦的重要性還低。這也許是不必要的妄自菲薄,但活過這地方百分之一的歷史,就算一早已習慣了這裏的生活,怎樣都覺得不太屬於這個地方。行現代主義、慣性打破常規的我總是和這裏的傳統格格不入。我有我的樂趣,但我不是傳統的英國人,有天大的幸運經歷過這種文化,終需都要做回自己。
四年前我說我很抗拒要回到這地方,因為要回到離開過的地方總叫人有點人去樓空的孤單感。同學朋友分散世界各地而自己沒有真正走過,感覺就像被丟下了一樣。第二個四年,其實更令人感到空虛。做研究工作本身已是孤軍作戰,沒有人會像讀本科時明白你的難處,也沒有人會和你同舟共濟,那種週期性呼天不應的無奈感和看不見對岸的絕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更甚的是四年來見盡各種人來人往,有些有機會說再見,有些沒有。想認識很多新朋友,但得到越多又會隨時間失去越多。現在,認識的人差不多全部都離開了,應該都是時候轉換環境,去一個新的地方。
八年來,要做的都也做了,其實沒有太多不捨得。我要去的地方離劍橋不遠,要回來隨時可以回來。下個星期,我覺得我只會揮一揮手,告別天上寂寞的雲彩。下次回來,這個地方不會變,但心態一定不會一樣。我會懷念作為劍橋的一分子,和那個可以在學院後花園隨時閒逛的心境,但用遊客的身份回來,應該將會看到不一樣的美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