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麻木嗎?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老到只剩下「I can't care less」的心態。我自己已經看破紅塵冷眼看世界五十年,青春熱血彷彿十五歲後已不復再。有時候我會懷疑那是否抑鬱症或某種心理病,一種反社會心理障礙,又或者是 PhD 的 Permanent Head Damage。但我發覺,「麻木」是人生一個必經階段,未到的只是時辰未到,終有一天你會去到一個樽頸,對周遭的所有人和事提不起任何興趣。我所指的並不是那種「要工作所以不能尋夢」、「現實社會令人失去自我」之類的陳腔濫調,因為你可以問有無限空閒時間的已上岸退休人仕,他們也未必知道或記得生活的味道。我對我過的每一日都很執著,而我的科研工作及工餘藝術興趣都要求一顆不斷燃燒的赤子之心,容不下麻木,所以這是一個我經常研究的題目,可以分享一下。
如果你開始用過得一日得一日的心態渡日,不妨問一問自己:
對上一次開懷喪笑、笑到沒有儀態是多久之前的事?為甚麼?
哭呢?有沒有失控嚎哭過?為甚麼?
有沒有再為一些驚喜而開心一星期?
有沒有再神心地期待某些事情發生?
有沒有再為任何奮鬥努力過的事情緊張到失眠?
類似的問題可以無限延伸。歸根究底,問題是,你究竟有多久沒有真心過?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議題。生活沒有色彩,每日行屍走肉,這不單只是很枯燥及沒有意義的虛渡人生。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機械式工作的質量及效率一定比一個充滿熱誠的人低,用交功課的心態處事只會換來公式化的結果,公式化的結果令人對事物失去興趣。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大城市每天都重演這種累鬥累。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下麻木的根源,這是一樣有關「期望」的矛盾。當同樣事情發生多次之後,自自然然變得預期之內,初心的熱情就減退。聽同一首歌多次會聽到悶,那是一種麻木。小時候要搞生日派對成為焦點,藉此與朋友同學玩兼收禮物,事前會大肆準備緊張興奮多日。過多幾年,喜已驚過,生日禮物自己有能力買,朋友亦可以自己聯繫,生日派對不再特別,期望減退,久而久之生日只變成聚餐的藉口,都只是一年三百五十六又四分一日的其中一天罷了,你會想,那是一種麻木。看新聞,第一次看到恐襲報導中東消息,會驚慌會憤怒會祈禱會找人討論,彷彿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看多幾次,悲劇恆常化,依然會憤怒會祈禱,但所有事情都變成預期之內的事,有事專家會處理,只希望不要發生在自己及親友身上,躲不過的就不要去想,然後慢慢不關注那些新聞,那是一種麻木。初戀的霹靂,不用我說,聽陳奕迅唱《粵語殘片》都知,「現時大了那種心跳難重演/極爆裂場面想再遇確實靠天意」,那又是一種麻木。
矛盾是,踏足社會後,某程度上「麻木」是必須。我們所要求的「專業」不容許有驚喜,僱主要求的工作經驗就是希望僱員能夠全盤把握面前所有情況解決問題,而經驗就是從不斷做同樣的事情累積得來。專業的人要做的是處理事情,處理事情就要將自己變成工具人,將 certainty 拉到最高,將 risk 拉到最低。嬉笑怒罵也不專業,所以在工作崗位時要抑壓自己感情。一切一切令麻木變得無可厚非,亦無可避免。假設你一日工作九小時、睡七小時,你絕對有權將工作模式延伸用同樣心態填滿餘下的三分一時間,漸漸變成一位對事事冷嘲熱諷的 cynical old (wo)man、沒有生氣的「老海鮮」,做到退休然後問為何現今年青人只顧玩樂(這篇純粹是 self-help 文章,無意挑起世代矛盾,但你得承認,「阻住地球轉」的人大都是由麻木播種煉成,你也希望從萌芽階段解決麻木的問題吧)。但你亦可以嘗試用空閒時間為自己加加油、填填色,保持心境開朗內在年輕。現代生活已經夠混帳,要反叛一下抗衡麻木。
分享自身經驗之前或者可以分享一下我從大學時期參與的一個工作坊所學到的。這一個兩天工作坊叫「Sustaining Peak Performance」,顧名思義,就教大家不同的方式去維持衝勁,有些方法很明顯,另一些則非常有趣。當年參與這個工作坊時覺得內容有點神經質,但組織這篇文章時回首看又有點得著。導師是一名中年女仕,她一開首問大家,你對現今網上色情資訊氾濫及不少人放縱看色情資訊有甚麼看法?立即殺全場大約三十位科研人士一個措手不及。她說,這就是一個麻木的好例子。當你習慣在螢光幕前看盡所有雜交、強姦、SM 等等官能刺激,而將「性」與這些刺激掛勾時,就期望正常的性關係包含同類元素,過量不現實的刺激令現實的情況失色,這期望與現實的反差直接影響正常關係的發展。同樣道理,中學時期都學到的,酗酒、吸煙及吸毒者靠物品去舒緩壓力,只會越用越多,去到依賴的地步,大腦對刺激的需求越來越大,又是一種麻木。沉迷賭博亦然。縱慾就是麻木的一大根源,越接受多刺激就需要更多刺激去維持,最後一切都變得不刺激。這樣說,面對縱慾的挑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禁慾,但,come on,you must be joking。絕對的禁慾未免對大部分人來說太極端,而且有點消極,間中一點小刺激可是情趣,怎樣拿捏這個平衡?
於是問題就變得有點禪,為甚麼你會縱慾?為甚麼你會追求?要麼你有慾望去尋求刺激——那是人的天性而我們有必要學習控制,學懂控制就有自主能力去保持衝勁去追尋——要麼你正在逃避某些負面情緒,亦即是說,前者是一個「body」的問題後者是一個「soul」的問題,但最終其實「body and soul」都是「wellbeing」同一部分。我們首先分析一個叫「stages of grief」的流程研究怎樣面對負面情緒,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學術根基的模型,但概括了哀傷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要根治問題就要直視問題,當你明白感性上你停留在那一個階段,就可以調節心態去到「接受」階段清除那片烏雲,從而重新出發。例如說,有幾多人失戀後停在「抑鬱」階段多年不肯接受?一日不接受,一日不打開心結,一日不大踏步向前行,就形成又一個枯竭軀殼。當然,每個人有不同的問題,不同程度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態調整方式,那是要實驗的事,所以重要的是首先要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可能性及接受能力,才可以對症下藥。有人靠去旅行散心,有人靠做運動消耗負能量,有人靠文娛活動分散注意力。一般傳統教育只訓練大家做工具人去「貢獻社會」,甚少正式教導我們發掘自我的方式,但其實要贏人先要贏自己,那是第一步。明白自己慾望的根源及情緒的由來才可以好好管理自己,去行有意義的每一步。
「Body」的部分很明顯,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充足睡眠,多菜少肉少鹽少油少糖。母親的確是女人,但健康生活的確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且有科學根據。帶氧運動令身體產生胺多酚 endorphins 令你快樂、腎上腺素 adrenaline 令你衝勁十足,而諾貝爾科學家顯示有跡象運動會減少 DNA 損耗減慢老化。睡眠其實是腦袋鞏固資訊的時間,所以當身體休息時大腦其實繼續默默耕耘,睡得好對思考很重要,不用我說吧,但你有沒有特地將達至深層睡眠立為目標呢。工作繁忙,我知,沒有時間,我知。每日有充足睡眠是否真的那麼困難?有幾多應酬是無謂的?有幾多娛樂是多餘的?用兩小時 Netflix 時間去睡又可不可以?曾幾何時我都非常不健康,每日只睡四小時,飲食亦很隨便,整個人充滿戾氣。直至我要決心提升魄力及創作力,開始逐一實驗。首先睡眠開始定時及充足,再減少吃紅肉,少落調味,少飲糖份飲料,多吃水果,最後開始每日做運動跑五公里。不用特別買器材,不用買特別食物,差不多完全零成本,說的有可能只是幾星期的事,就令整個人心態變得正面,思想變得更尖銳,創作力大大提升,而開始得好就走得更遠完成得更多。現在有時我坐在電腦前困獸鬥,也會出去跑三十至四十五分鐘,減肥之餘重新工作時亦事半功倍。均衡飲食不是禁食,間中吃零食喝杯酒也可以的。小小付出大大回報,何樂而不為?
之後我們研究「body and soul」。三十幾個研究生 weekday 下午集體放空冥想,何其壯觀。或者你會覺得匪夷所思,尤其是如果你習慣香港的高速列車的話,「慢活」及「暫停」其實會讓你做得更多更好更快。如果你此刻不斷衝衝衝忙忙忙,心跳隨時過百,叫你停下來禪修一下你也許會當我傻。那兩天我們就嘗試不同的冥想方式,但這可不是一個宗教行為。一開始練深呼吸 deep breathing 的節奏,嘗試在全寧靜的環境下,不要播任何音樂,在自己最舒服的坐姿,用三至五秒慢慢去吸氣,閉氣小會,再用三至五秒慢慢呼氣,重做幾次,不久心跳就平靜下來。學識控制心跳之後身體感覺更加自如,更重要的是你整個人會比之前清醒集中,彷彿電腦重新啟動釋放一些 RAM 般去處理思緒。當然沒有人叫你打仗中途走去打坐,但思緒不寧心情煩燥坐立不安作不到決定時暫停開始過絕對有用,午飯時用十分鐘回一回氣也好,至少有更多耐性去應付一些麻煩人,工作也更得心應手。
最後導師叫我們想一下,我們最欣賞及尊敬的人有甚麼特質。結果都頗一面倒。在「正面」的人辨中,他(她)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都是很有目標而又持之以恆的人,生活很規律、思想很開通、很歡迎及接受新事物、以人為本、很尊重他人想法,而且往往都是很喜歡開玩笑的人。既然我們欣賞這些人,何不去做這些人?當你可以舒服地融入一個圈子而不是用對抗性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時,戾氣自然減少,心態自然平和,步履自然輕盈。所以,任憑你是舉世天才,我們都要學識與人共處的技巧,學習的平台當然是要不斷虛心地與不同的人相處。雖然,麻煩人多的是,人際關係要處理得圓滑都要靠經驗,大部分經驗都不愉快,只能從失敗中學習,但,哈哈,why so serious,有必要硬碰硬嗎。要隨心做自己,就要營造一個可以做自己的環境,但環境是大家的,所以一切都要建基於人與人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人夾人緣是一門高深學問,但至少我們可以從自己的修養開始入手。
以上都是用功利、「performance」的心態去對抗工作上的麻木,那當然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我一開始問的是,怎樣去維持一顆赤子之心,怎樣去保鮮,怎樣去無顧忌去笑去喊去愛去付出。那些要訂立目標付諸實行去充實自己說得太多就不重複了。或者我本身十分怕悶,所以我的生活態度及選擇的工作都是要不斷去探求未知。作為一位科研人員,我的工作就是要用現有的知識去發掘新知識或創造新事物。藝術創作或文化興趣亦都同工異曲。科學與藝術創作都是要在現在用過去製造未來,是兩個令人充滿存在感的範疇。在這兩個圈子久了就明白,「創作」及「創造」是人生中多麼重要的事。你並不需要寫一本驚世巨著或成為大畫家才叫做創作,研究新烹飪技巧、學習新語言或寫一個 app 都是創作,不懂的就去學。創作是一個讓你可以肆無忌憚去投放自己真感情的好平台,讓你悄悄地打開心扉在自己崗位隨心所欲不需要向其他人交代(除非你要用創作賺錢,與市場掛勾的另計)。這些「me time」讓人有空間確定自己成功的地方亦審視自己的不足,令你有改進的空間及原動力。創作及閱讀令你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文化項目讓人明白不同人的處事方式,使你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令一切變得更立體更具色彩。創作的心態之前亦寫過。宇宙萬物有無限東西給你發掘,由你開始知道天大地大的一刻,你就知道眼前的問題及麻煩人是如何的微不足道。當世事變得不再絕對,當旁人的眼光變得不再重要,就沒有必要為無謂的規則及潛規則將自己的情緒壓抑。當然,要強調,「為自己」及「自私」都是一線之差,釋放都不可影響他人,有些規則都是要尊重的。傳統社會教你的「深藏不露」亦是壓抑的根源,值得讚美的不要吝嗇去讚,需要挑戰的就挺身而出。刻意去做一個虛偽的人就是處事機械的起點,學懂帶面具去保護自己之餘也要在有限度的空間做一個真性情的人才不至失去自我。又回到最初的問題,試想一想,其實有甚麼阻礙你笑?有沒有見過真誠的人不開懷?
最後是有關清除負擔的考慮。必要的責任不可以逃避,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其實可以拚棄。例如,購物對我自己來說是很大壓力。擁有我不需要的物品是一樣嚴重的負擔,一方面怕「失去」,一方面要花心力處理這些物件,倒頭來是自找麻煩。我亦好好安排社交生活,貴精不貴多,細心挑選值得交往的人才見面。時間已是不足,但如果你浪費時間在酒肉朋友或事事負面的「toxic friend」身上,都是無謂的負累。注意,並不是指交朋友要按利用價值,這不是功利的選擇,如果有朋友情緒上需要你扶持你也應該幫助,但你沒有責任去滿足所有人,亦毋需跟別人的步伐行。Less is more,減去不必要的人和事會有更多空間處理值得處理的事,及睡覺,生命自然回復色彩。取捨的智慧因人而異,自己摸索吧。
一口氣分享了多種解毒方式,感謝你讀到這裏,亦證明你有需要對抗麻木,希望上述一切對大家有用。說到最尾,健康和身體都是你自己的,對抗麻木要自發努力,過程已在面前,只差執行。寫這篇文章對我自己都很治癒。但願你不會變成一位要我 unfriend 的 toxic friend。人生苦短,多一點色彩,多一點精彩,不好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